封面设计是展现书籍内容的窗口,其在整个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其作用不仅是保护、装饰、美化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载书籍形象、反映书籍的内容和形式。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不仅能够引起著者与读者的共鸣,而且可以激发读者的买书、读书之趣。在书籍封面设计时最重要的是挖掘、把握封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而一些封面虽有较强的形式感,但没有考虑书籍装帧总体设计使之内容空洞,即使形成了系列化的设计方案,但往往缺乏封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可能使人喜爱一时,但是很快就为人们所忘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书籍封面的理解常常停留在保护、装饰书籍这一层次,没有领会到书籍封面承载整个书籍形象、内容、气质以及形式等信息的作用。这也就导致了大多数书籍封面没有深邃的立意构思。
立意是中国画中的专有名词,表现的是画家意念与意志之间的融合与转换。正如清朝方熏在《山静居论画》中所述:“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同样如此,作品的意愈奇、意愈高、意愈远、意愈深、意愈古,其艺术的感染力就愈强,就能引起读者的“读书之乐”,并能经得起反复品味和琢磨。立意在封面设计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为设计作品定位、决定封面最终品质以及决定封面语意的最终表达方式。
“书籍装帧艺术有两重性:从属性和独立性”。从属性是指书籍封面是书籍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游离于书籍的整体形象之外,所以从属性决定了封面的立意应该是典型地概括书的本质内容。书籍内容是封面设计立意的主要来源。书籍封面设计的立意是立“书”之意,封面立意着重表现书籍内容、气质与精髓。封面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书名的片面图解或是图片的拼凑,更不应该是故弄玄虚的展示品,而是书籍内容的升华、作品气质与精髓的视觉形象化的再现,是书籍装帧整体设计所不可分割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封面立意应该立足于书籍内容的基础之上,是对书籍的内容精髓的集中反映与典型概括。只有深刻理解书的主旨,才能“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书籍装帧艺术的独立性是指书籍封面具有独立的审美性,所以允许书籍封面设计不必、也不能拘泥于解释书籍的内容,而应围绕书籍主题思想确定封面设计的创作主题。书籍所含内容极为丰富、信息量极为庞大,所以在有限的封面空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书籍的一切内容都表现出来。就封面设计师而言,不同设计师的作品必然不同:同样,就读者而言,各自对封面的理解也有差异。虽有差异,但只要抓住了书籍的精髓与读者的兴趣,就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封面设计。设计师与读者都处于现实生活中,有着大致一样的生活基础,所以从现实生活中探索其共同点是封面设计立意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生活是封面设计立意的土壤。封面立意基于设计师渊博的生活知识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丰富的生活知识与经验,则深邃的立意构思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文史读物还是科学书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生活和现实,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原型。因此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探求立意构思不失为明智之举。通过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研究与取舍,则会在头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意念与灵感,再加以比较、筛选就会形成较为理想的立意构思,进一步对此立意加以完善、改进则可形成设计方案。
从以上论述可知,设计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是立意构思的决定性因素。虽处处有生活,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生活资料都可以成为创造的素材。封面立意是封面设计师依据对书籍内容精髓的提炼与对生活素材所进行的重新组合。因此,在封面设计构思立意时,准确把握原著的精髓、提炼设计素材和对拥有的素材进行取舍是对封面设计师设计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封面设计必定深深地打上了封面设计师创作的思维过程、自身修养以及喜好的烙印。
立意是封面设计师在熟悉原著精髓封面设计、取得与作者共鸣的基础之上。再造出的一种艺术意境。一般情况下,封面设计立意的产生与完善流程是:封面设计师在确定立意之前先尽可能地了解和原著有关的背景知识以便较好地把握原著的精髓:在熟悉原著内容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并运用隐喻、联想与象征等手段,围绕书籍的内容、精髓进行原著的形象化再造:在筛选大量的设计意念之后,会产生一个比较理想的立意,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封面设计整体构图方案、相应形态语汇及色彩语汇等形式构成要素。产生的立意最后再经进一步完善就可形成相应的封面设计方案。在最终确定封面设计方案前,应注意的是封面设计属于视觉艺术范畴,优秀的立意必须经过适当的、美的形式才能体现,才能为读者所接受。正如高尔基所说;“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
下面以《设计数学》的封面设计实例来分析封面设计中创作立意的产生与完善过程。《设计数学》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这是一本阐述数学与设计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应用数学进行设计的教材。其立意构思过程如下。
立意构思是立“书”之意.是对书籍内容与精髓的高度概括与总结。通过对《设计数学》内容的研究发现.该书的内容主要有;初等数学、高等数学、数学实验三部分,具体涉及到比例、数列与构图、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形艺术、函数图形及在设计中的应用等。全书的写作特点是在介绍设计中常用的数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其在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学术性。通过《设计数学》内容与特点的研究可以发现.这是一本阐述设计中的数学美以及数学在设计中应用的著作,所以也就确定了该书籍封面设计的立意。
立意完善流程:立意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存在于设计构思者的头脑中,它必须经过一定的视觉语汇将其显性化再现才可以传达封面的语意、书籍的精神、气质等等信息。虽然立意在产生初期就产生了相应的封面设计整体构图方案、相应形态语汇及色彩语汇等形式构成要素。但是此时封面立意依然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所以.立意仍然需要进一步具体化、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分析将该封面的立意确定为设计中的数学美,但是能够表达此语意的方案可以有多种、语汇也是多样的。为了体现该书籍的立意以及简洁、大方的视觉特点,采用了以下的完善方案并使之最终成形。
所采用的立意完善手法为:在正面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处用四个分形图表示书籍所涉及到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分形艺术等内容:第一个图形是分形植物。体现了数学、自然物以及设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第二个图形再现设计透视、比例等数学关系:第三个图形,表示立体构成与设计的关联;第四个图形由自相似的心形图案来隐喻平面构成中的法则。如梦如幻、色彩艳丽的分形图案,不仅体现了数学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色彩之美、设计之美。传达出了封面的立意。由于整个正面的色彩以白色为基调、主题图案所占面积不多.使得封面整体具有简洁、大方的特点,符合了设计要求,最终效果如图1所示。
封面设计要重在意会,画面造型重在神似。优秀的封面设计师,首先读通全书,抓住书中的主要内涵和精华片段,然后通过构思使书本内涵和胸中所存表象来一个激烈碰撞,融会贯通、以致成竹在胸,独具匠心,接着以字体、线条、色彩、图案为主的设计要素物化胸中之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创作成功一幅幅好的封面。封面设计一方面体现了设计师在美学上和传播价值上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成为书籍定位的表达符号。封面设计的意蕴美,一般从以下几个构成要素体现出来:
文字是封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准确传达书籍内涵的一种重要手段。封面上的文字因字体、字号、摆放位置等不同而呈现活泼、传统或时尚的审美效果。封面设计师应根据书的类型和内容来决定什么样的审美效果。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封面上适当的设计字形字号,适当艺术化,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设计师们把文字作为封面设计的重要表现元素,根据整体的创意进行巧妙的字体设计与摆放,从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封面,形成完美的审美形式,展示自我,传播美丽。
市场上书籍封面形形,有的封面字体单一,版面稳定、雅致;有的封面使用艺术字,版面活泼,形态丰富。但这些封面,都是以文字作为基本表现元素,通过字形的细微的变化,使得文字有了丰富的表情和内涵,传达着书籍的特定审美。这些封面设计的精髓是文字设计简约,却富有内涵,版面淡雅而不俗,和谐统一中有对比,大量留白,给人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和审美意蕴。
封面上的图片,不仅使版面活泼雅致,还准确性迅速地传达着丰富的信息。优秀的封面设计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在设计时,尽量把握原著的精神文化内涵。在这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能够概括原著精神文化内涵的意象。好的意象不仅能够突出原著的文本主旨,还能够在读者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与感悟。然后,封面设计师有意识地运用创意思维进行挑选、组合、转换图形符号,并使之准确、简洁传达出这种意象。图片能够丰富版面的层次,让读者体验到更直接的信息空间。就书籍封面设计的版式而言,简约而又突出主题的设计是最有力度、最有说服力的。图片应用处理,应既反映主题又不喧宾夺主,破坏书籍整体气氛和格调的审美意蕴。
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中,应该把图片置于封面最佳位置上。我们知道封面上不同的位置,受到人们的关注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有的封面运用了“出血”的方法,让画面冲出版面,不受封面边框的限制。把图片充满一个版面,形成了满版的图片,使得图片的信息得以夸大与重点传播,使其成为这一版面信息最充分的传达者。这种方法可以使画面形成张力,从而使整个版面看起来更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感,增添了封面的审美层次。
对于图片的使用有个错误倾向——忘题生画。封面画不是书名的演绎,它应该是全书内容最集中最凝练的概括。现在出版的很多书籍望题生画,设计者只看看书名,使书名形象化就做成了。这种望题生画的封面,往往画面构图与全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这种缺乏艺术生命的封面画是不足取的。
色彩是封面设计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它通过人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寓意,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意蕴。好的封面,恰当地运用色彩较好地传达了书的理念,用不同的色彩对比加强了视觉效果,表达了不同的内涵与思想,在对比中求统一协调,以间色相互配置为宜。
当然,书籍版面使用黑白主色调也能赋予封面一种简约优雅的气质。通常,暖色调的封面较之冷色调的更具有吸引力。封面色彩的相互组织、信息传达与表现,可以使色彩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在编排设计中营造不同的画面气氛,表达版面所描述的情绪。同时色彩能赋予各种图形以 “精神的价值”,使之产生某种可以与人们交流的情感。因此色彩又是一种最有效、最经济的增值手段,各种色彩彰显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书籍封面设计贵在于用最简单的设计语言诠释书籍本身的内在的精神风貌。有的封面看似简约,但是注入了一种精神,在艺术上有着独到之处,笔墨间洋溢着“霸气”,细细品味这些封面,无不含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韵。
不论设计形式简约与繁缛,封面设计的本质是书籍内涵气韵的准确传达,是一种内在精神的物化。简约的设计使人感觉设计意图明确,而简洁的图形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简约的封面设计,使用了最少的设计元素,存在大量留白,但是画面丰富,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凝练简约之美的境界就是抓住和突出了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得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简约的封面中往往构图新颖,线条刚毅而洒脱,用墨干练丰韵,点、线、面与画面空间的艺术处理十分妥帖。设计师的宁静、淡泊、清远、刚毅及纯情的冲动均蕴含在简约的封面中,这种深得中国画精神的封面作品给人们无尽的简洁韵味。
现代封面设计中,许多是运用电脑技术,拼凑各种摄影图片构成的,通俗而平庸。在成堆成片的这种封面设计中,你会忽然发现画面几个简朴的、富有含蓄意味的、带些笔墨痕迹的封面,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大朵大朵的云隙中穿过几丝的阳光。如果封面设计完全运用电脑,机械拼凑绘制,就会缺乏人的灵性和书卷味,也因此淹没了个性。让人欣喜的是,市场上一些散文诗歌类的书籍封面,把笔墨元素和电脑技术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恍惚间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很有感染力。
这些包含笔墨元素的封面设计,能够表现出来设计师设计的初衷,及时捕捉设计师内心瞬间的思想火花,把设计师的灵感及时物化,直接地传达设计师的设计创意,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我们看到这些笔墨元素,舞动中有一种设计肌理的效果,纤纤毫毫间随意调动,游离着文字或者画的本意。笔墨优美的肌理效果和画面的气韵使得形式美得到呈现,而意蕴美更得到彰显。我们追求饱蘸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美轨迹和笔墨的肌理效果,那些由黑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使人感到东方心魂的跃动以及它的特有的韵味、高度。
人们对一本书的认识是从书的封面开始的。如果说书籍是文化的传承载体,那么封面的图片就是传承文化载体的视觉外衣。优秀的封面设计正是巧妙的综合运用字体符号、图片符号、色彩敷设和恰当留白,精确的传达书籍的文化精神,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画面氛围,营造出一种魔力的引力场,把读者推到书的面前。封面设计越来越重视这种人文感受,通过版面的整体意象意指书籍内涵,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感受。
[1] 高翔“. 面子”的风格——现代杂志封面设计赏析.广告大观,2008(1):81-83.
期刊封面是指期刊的外表部分。广义的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和脊封。狭义的封面仅指封一。本文所讲的封面仅仅取其“狭义”,即期刊与读者眼光首先接触的那一面。从视觉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是由图片、文字利色彩3大要素组成。从功能表现的角度来看,期刊封面包括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元素:
一个期刊用区别于其他期刊的图片、文字、色彩等要素组合成的封面,体现着期刊的个性和品位,体现了办刊人的办刊风格和水平。期刊封面设计不仅仅是期刊刊名、期刊出版年月,期刊卷期、刊号刊徽、期刊条码、封面标题、图片及广告语等众多设计元素的简单相加。每一本期刊的封面都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封面设计者艺术构思的结晶,体现了期刊封面设计者的才气和办刊人的智慧。
在当前。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我国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众多期刊将逐步转变为公司或者企业,期刊业的竞争程度必将日益激烈,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期刊封面设计工作理应得到足够重视。然而,在期刊出版领域,“重内容,轻设计(封面)”的传统观念仍然十分盛行。究其原因是对期刊封面设计之重要性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读图时代”即传统纸媒为适应社会的变化,改变以往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模式,图片在当今的报刊版面中占主导地位。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将由以前的读字为主变为读图为主。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人快速阅读的时代,图片是已经成为新时代阅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传统纸质媒体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吸引读者,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取舍,图片成为争夺读者的最好筹码。今天的读图时代是“目光向上的品质追求”,是图片对浓缩的文字信息的稀释。而图片导向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文字排斥,而只是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使表达的方式更趋直观化。“视觉化并不能替代语言性的话语,但却可以使之更容易理解、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在读图时代,图片只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加表象的、更加直观的方式。因此,读图时代对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包括期刊编辑提出了一种必须具备的,能通过视觉化手段将信息快速传达给自己受众的意识,图片是众多传统纸媒的从业人员的首选。
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传统纸媒面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第一视觉冲击和第一阅读欲望被视为报刊的生命。对于一份期刊而言。封面无疑是这两者的融合。期刊封面在读者购买决策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份期刊,无论其内容再丰富、编写质量再高、可读性再强,如果其在封面表现上不能从众多同台亮相的期刊中脱颖而出,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它很容易被读者所忽略。从期刊发展的角度看,没有读者的关注,没有受众的购买,期刊的生存就会大受考验。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流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期刊业正经历着由数字技术所引发的新一轮深刻变革。以至于有人认为,我们已经步入数字时代。当前,数字出版技术正在期刊出版业引发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多种新的传播模式,国民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数字出版时代,人们不仅可以阅读传统期刊,而且可以通过互联网、通信网络等数字网络轻松阅读数字期刊。特别是随着以文字、图片、Flas、音频、视频,3D等多媒体信息为表现形态的数字网络多媒体期刊的不断发展,网上阅读实现了{卖者通过界面与作者、编者、广告商及其他读者等多方面的互动,其发展壮大对传统期刊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
期刊要想在数字时代不断发展壮大,必需要有众多读者、作者、广告商等多方面的参与。一份封面设计精美,品味极佳的期刊不仅会吸引众多购买者。而且也会引起作者、广告商的注意。只有拥有设计精美的封面、拥有众多高质量的稿件和实力雄厚的广告商和众多固定读者的支持,才能会有期刊的长足发展。在数字时代,读者、作者和广告商可以通过网络轻松看到期刊的封面。期刊要想让人们在网络的海洋里发现自己,重视期刊的封面设计是必需的。如果期刊被数字网络海洋淹没。不为人所知,那么将很难得到发展。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阐述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他指出;“在新的经济形态下。人们的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英特尔前总裁葛鲁夫也曾断育:“整个世界将会展开争夺眼珠的战役,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纪的生宰。”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每天社会产生的信息量是无限的。而一个人的注意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受众的注意力在这样―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
因此,再优秀的期刊,如果不被读者所注意、吸引,那么它将很难创造出自己的市场价值。一份期刊在零售市场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让目标读者购买,而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促销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期刊与读者目光首先接触的封面来完成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缺少忠诚读者的期刊。国内外大量的读者调查反复验证一个事实:读者在经过报刊亭时决定购买期刊的时间仅有数秒钟,而读者购买期刊的决策75%取决于封面的视觉化表现。期刊封面的视觉化表现又是靠图片(包括线条)、文字、色彩等要素实现的。利用期刊封面最大限度地获取目标读者的注意力是信息时代期刊竞争的需要。
当前,读者对期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广大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艺术眼界的扩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已不再单纯地追求片面的“形式美”、“自然美”,而是把刊物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封面设计看作刊物艺术品味、内容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独具特色的期刊封面不仅可以增加期刊外形的美观,而且可以体现期刊的整体审美价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杂志是特殊的书籍,“杂”是多种多样的意思,“志”则指文字记事或记载的文字。封面是杂志的外貌,它既体现杂志的内容、性质,同时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并且还起着保护书籍的作用。
杂志的封面设计,一般具有连续性。如《少年文艺》、《读者》、《青年文摘》、《现代家庭》等。在设计时主要考虑杂志的名称以及与名称相呼应的图案装饰等,另外,还有主办单位、年号、月份、期数等,也有将条形码印在封面上的。杂志,不论是半月刊还是月刊、双月刊、季刊,都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性决定了刊物的连续性与统一。月刊,一年12期,这12期要有一个共同的、连续性的特点。即使每月换一个底色,或改变刊名的位置,但仍要有一个贯穿于各期的整体标识,或用字体相同的杂志名称,或用同一种构图布局,在统一中求得各期之间的变化。
当我们走进书店时不难发现,制作精美的杂志,无论设计、材料、制作等都紧扣杂志的内容。也有一些杂志,一味地往封面上堆砌“印刷特技”,有时一个封面上就有几种印刷效果。效果越多成本越高的道理大家都懂,因此,采用之后的结果便是使杂志的成本大大提高,既增加了读者购买的负担,而且效果也未必都很好。因此,封面的设计应把握住设计原则:即遵循形式美的原则,充分体现书籍内涵,其设计应与读者互动、交融。
封面的形主要指外形和内形(文字、图形等)。封面的外形除少数特殊设计外一般呈长方形或方形,这是由杂志的开本决定的。有时为了设计的需要,在纸张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整长宽比例,以改变通常的形状。封面内容的形指文字及图形等。有时一本书的书名可用几种不同字体构成,但应以其中一种字体为主。文字除了具有说明的功能,还具有图形的功能。
一本杂志的封面,可以没有图形,但不能没有文字,文字既具有语言意义,同时又是抽象的图形符号,它是点、线、面设计的综合体。如一个字可以看成一个点,一行字可以看成一条线,一段文字可以看成一个面等。在设计中,如果将图与文都当作重点进行强调,其结果往往显得版面杂乱无章,两方面都不突出。因此,文字与图形应相对集中布局,在阅读中形成节奏和层次,使文字紧凑,图形灵活。
封面色彩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读者进入书店浏览图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色彩。色彩中红、黄、蓝、灰、黑、金,银等各种不同的色彩,构成了杂志封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例如用灰色作为背景,可以衬托艳丽的文字、图形,既协调又显亮丽,纯度高的色彩排列在一起,特别刺激和活跃;和谐统一的色调,让人感到温馨、安逸:利用纸张的原色为色调,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清新等等。有时为了追求新奇的个性特征,可以在常规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如采用无彩色调也能在五彩缤纷的书海中脱颖而出。封面设计的色彩是由书的内容与阅读对象的年龄、文化层次等特征所决定的。少儿读物多运用艳丽的色彩,表现青春活力的最宜用红绿相间的色私沉着、和谐的色彩适用于中、老年人的读物;介于艳色和灰色之间的色彩宜用于青年人的读物。对于读者来说,因文化素养、民族,职业的不同,对于色彩也有不同的偏好。
封面设计的构图,是将文字,图形、色彩等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其中文字占主导作用,图形、色彩等的作用是衬托书名。一般情况下,将文字进行垂直排列,具有严肃、刚直的特点。这是我国书刊的传统构图形式。水平式的构图,给人以平静、稳重的感觉,将书刊名水平排列能给整体带来平衡的作用。倾斜式的排列,可以打破过于平稳的画面,以求更多的变化,运用恰当有助于强化书刊的主题。封面设计的造型要带有明显的阅读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的特征。对少儿读物形象要具体、真实、准确,构图要生动活泼,尤其要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一般配合夸张性、想象性、人格化、游戏性、幽默性等插图来进行设计创作。少儿时期正是处于所谓的视觉年龄,因此,少儿读物对他们的视觉震撼更为重要与直接。它可以培育少儿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他们日后成功与快乐的源泉。对中青年到老年人的读物,形象可以由具象渐渐转向于抽象,宜采用象征性手法,构图也可由生动活泼的形式转向于严肃、庄重的形式。
书脊是期刊封面的一部分,是期刊厚度的显示,虽为方寸之地,但有着封一的功用。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期刊的单册和合订本,其书脊厚度大于等于5mm时,应按照GB/T11668的规定,在书脊上排印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1]笔者调查发现,书脊名称并未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1)书脊名称标注问题。一些科技期刊在书脊名称标注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标准规定。有的书脊厚而无字,有的薄而有字,还有的时标时不标。如《分子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88页)、《统计与管理》2013年第5期(192页),其书脊厚度都超过5mm,但未标书脊名称;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4年第1期(52页)、《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14年第1期(62页),书脊厚度都小于5mm却标有书脊名称。又如《中国果菜》2012年2~12期都有书脊名称,只有第1期未标注。这种设计,不仅影响期刊的美感,而且给查阅带来不便。2)书脊字样设置问题。一些科技期刊的书脊名称字体、字号既不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观,也不便认读。例如:《中国果树》2013年各期,书脊字大小随期刊厚薄而变,最厚的第5期比最薄的第3期的书脊字大好多,放在一起不协调,也不美观;《中国食品工业》2014年、《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年书脊字小而笔画粗,字间距小,不易辨认;《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4年第1期、《病毒学报》2014年第1期,书脊字太小,与书脊宽度不协调,既影响美感也不好认读;《通讯技术》2013年各期书脊的字体、字号2期一变,格式大不一样,严重影响识别和归类。3)书脊色彩问题。书脊颜色方面有2个问题:一是同种期刊书脊颜色不一致,例如:《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年第4、5、11期,书脊为白色,其他书脊为淡蓝色;《无线年一期一色。这样的期刊放在一起不仅不美观,而且影响辨认。二是书脊颜色与书脊字之间色差小。例如:《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3年各期,书脊为深红,字是黑字,不能突显;《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各期,书脊为绿色,字为黑色,不易辨认;《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年第1、2期,书脊为蓝色,字为黑色,也不易识别。4)边缘名称标注问题。边缘名称虽然不类属书脊名称,但期刊立放刊盒时,起着书脊名称的作用,所以在此一叙。GB3179—2009《期刊编排格式》规定:“若书脊厚度小于5mm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排印上述信息(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份———笔者注)时,可将其排印在封四上距订口不大于5mm的范围内。”[1]笔者统计发现,无书脊名称的期刊大多也无边缘名称。在无书脊名称的期刊中,有边缘名称的期刊只占29.4%,但标注规范者只有17.6%。如《微型计算机》边缘名称写在封底右上角,字小,间距也小,刊名不醒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色彩运用要恰当。封一、书脊浓墨重彩,虽能撩人眼目,但不是读者、馆员所需,只有方便阅读、便于管理才能赢得人心;因此,封一、书脊设计不要企求以色装扮,要注重实用、方便:一是若封一色彩浓重,要设有突显印章、分类号的色块,以便管理;二是同种期刊的书脊色彩要一致,便于查找归类;三是字与底色差要大,切忌黑红、黑蓝、白黄、灰绿色相搭配,否则难以识别。2)图片使用要得当。封一图片不宜占据整个版面,应只占封一的一部分,这样,无论图片的色彩、图案怎么变化,也掩盖不了封一前景标志,使期刊易于辨别和归类。若图片过大,其图案不要太花、太乱,要突出期刊前景标志,以便辨认。封一色彩格调要一致,期刊一期一色、一期一个面孔的设计样式不可取。3)文字标注要直观。文字、数字是期刊封一和书脊名称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期刊类别、性质和内涵的体现[6]。虽然重要,但不能过于粉饰。因为科技期刊的读者不是书法家,也不是艺术欣赏家,他们对文字、数字没有过多审美需求和爱好,只需易读、醒目。所以文字、数字标注要规范大气、简明,居于期刊醒目位置;字体、字号要根据空间大小、醒目程度而定,要便于认读;书脊大于5mm时必须标明书脊名称,小于5mm时要标明边缘书脊名称;英文刊封一要有中文刊名注释,英文刊名缩写字母不要太大。
封面设计中的简繁关系历来都是美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简与繁,究其实质在于取舍,做加法则繁冗,反之则简洁,平淡素雅之美,华丽繁缛之美,各有其审美价值和客观需要。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处理,主要体现为空间实体与留白的合理安排,“计白当黑”这种表现艺术的空灵精神在现代视觉设计中体现出了重要的设计启示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抛砖引玉,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计白当黑”在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与思考。
“计白当黑”,作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布局原则之一,是由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提出的。它主要是指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画(黑)一样布置安排,务使二者相应得当。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述书上》中叙述自己学书经历时说:“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完白,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又说:“完白计白当黑之论,即左右如牝牡相得之意也。”牝牡相得,意为对立统一、彼此和谐。邓石如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笔画与空白之间的关系。“白”通俗的说法就是封面中的空白处,中国绘画中称为“虚”,专业术语也称“留白”;“黑”是指封面上有形之处,是具体的物,包括封面上的图片、文字等有形的东西。总之,“白”与“黑”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而又变化多端的。比如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简洁凝练,妙趣横生。老先生往往在画面上只画上两三只虾,别无长物,画面绝大部分都是空的,但鉴赏者往往感到的是满纸活水,一片通灵。又如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只是通过山涧中几尾蝌蚪的游动,传达十里山泉的喧嚣,展现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而《小鱼都来》这幅更是“计白当黑”巧妙运用的典范。画面的左上部斜伸出两根交叉的细细的鱼杆,杆下悬垂着长长的细若游丝的钓线,画面的下部五条活灵活现的小鱼争先恐后地向鱼饵游去,余为空白。整个画面虽是生活中再常见的情景,但是老先生对“计白当黑”的运用及产生的笔墨情趣却着实令人赞叹,非常人所能及。
中国书画的“空白”,并不是白纸,而是书画家刻意经营、精心布局、着意安排的“眼位”,正如围棋中的“眼位”一样,有眼则活,无眼则死,它是书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书画构成的一部分。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画作品中的“计白当黑”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张力和空间感是书籍装帧设计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封面设计中的空白就可以看作是书画中的“白”,封面上的主体实物即“黑”。所以,在封面的设计制作中,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巧妙安排应该服从于“计白当黑”的理论要求。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含蓄”的表现与表达是千年来的传承,反映到艺术作品中,便出现了“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等等,这些理论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反映到封面设计中,这不仅是对我们在设计中提出了更高的创作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提高了设计者的艺术高度,还增强了阅读者的审美趣味。在平面设计界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靳埭强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前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但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上的整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中”字凸显中国银行的招牌。
产生、嬗变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理论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心理排列和组合的形式,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感染我们,而视觉传达设计就是按这种理解去排列、组合出能感动我们的艺术。封面设计既然属于视觉传达的范畴,自然也就符合这个理论,采用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平面的排列与组合,运用文字、图形、装饰纹样、线型等元素,加上留白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审美,而大面积“留白”的视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封面的韵律之美。中国画理中的“黑无白不显,白无黑不彰”、“计白当黑”、“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等等之说,通过对书籍内容的巧妙示意,会变得更加有韵味,让读者回味无穷。“留白”的运用还能够避免平淡无奇,并且产生一种动与静的强烈视差,使人感到舒适、放松,轻松地解决了视觉疲劳的问题,同时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了空间,可谓是愉悦视觉的艺术享受。
在封面设计中,首先要考虑书籍设计的本质――准确传达书的内容精神。在准确把握了书的内容后,要合理地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准确地选取能表达内容的视觉元素来进行有机的组合,力求简约化,重整体,体现秩序美,把平凡的形象呈现出动感的张力和视觉的冲击力,因为大面积的留白更能让人在众多的图书中容易识别,让人“一目了然”,并被它所吸引,让人回味无穷,留下较深的印象。
空白要留得妙,这个妙就需要设计者有较高的创意思维。空白留在什么位置,要留多大、留的形状等各方面都要细细地推敲,留得好、留得巧妙能使书的整体得到充分的发挥。留白的同时还要考虑呼应问题,没有呼应的留白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给人以空洞的感觉,必须做到此地无字胜有字。虚不等于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实境的无限延伸,是从实境中引发出来而又超越实境的一种审美心态。
留白的妙处如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石破天惊之笔,可以表现“文字之所不及”所表现的内在的意蕴。这种内在的意蕴,即中国画中所说的“气韵生动”的传神境地。如同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道家的这八个字:“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是对留白作用的最好诠释。
留白是种布局的规则,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为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去把握。所谓以少胜多、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似与不似之间、书之妙趣就在无物之处,细心领悟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
[1]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M].徐庆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